靜觀
一種帶著友善和慈愛去留心内在和外在的修習
醒覺
清楚知道此刻的經驗
開放
樂意與此刻的經驗相遇
友善
以友善的心回應面前的事物
靜觀不是:
宗教、放空、氣功、想象練習、放鬆練習、心理治療
靜觀是什麽?
靜觀課程(Mindfulness-Based Program,MBP)的創始人為卡巴金教授(Jon Kabat-Zinn),他將靜觀解釋為有意地、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的覺察力,藉以了解自己,培養智慧與慈愛。大家也可以將靜觀理解為如實地留意此時此刻的想法、情緒和身體感覺,藉以認識身心的運作,繼而可以有選擇地去回應挑戰,照顧身心。
修習靜觀有什麽益處?(5,6)
-
提升幸福感
-
更有效的情緒調節
-
提升專注力
-
增加認知靈活性
-
改善人際關係
-
改善工作記憶
-
減輕壓力
-
減輕負面情緒(如抑鬱、焦慮)
靜觀的由來
靜觀(mindfulness)的能力與生俱來,而靜觀的修習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之前;它被包含在大部分的靜修傳統(contemplative traditions)裏面。從公元前900年至200年,多個不同靜修傳統已經形成,包括:佛家、儒家、道家、一神論、哲學理性主義等(1)。這些古老的智慧透過宗教及非宗教的形式流傳至今。
70年代,Jon Kabat-Zinn博士在麻省大學醫學院工作,他常常見到很多長期痛症的人,醫生也無能為力,最多只能開止痛藥給他們,但痛症依然繼續。見此,Jon將靜修的智慧運用到身心醫學上,設計了靜觀減壓課程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--MBSR)。雖然靜觀是受佛家哲理所啟發的修習方式,但它的本質關乎生活的智慧,是系統地自我認識及反省人生的過程,是普世的,而並非宗教。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,靜觀課程的核心元素包含傳統靜修、醫學、心理學、教育學、腦神經科學(2)。1979年,卡巴金教授第一次在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痛症病人;課程效果顯著,之後對靜觀的研究越來越多,應用越來越廣,包括輔助醫療、教育、一般大眾身心健康等(3)。靜觀課程經過40多年、超過16000份學術研究實證有助提升大衆的身心健康(4)。
靜觀課程由臨床心理學家馬淑華博士於1997年引入香港。馬博士開始在醫院教授「靜觀減壓課程」時,將 Mindfulness 譯作「靜觀」,意為靜心觀察,能夠讓大家更容易明白修習的精神,同時也表達靜觀課程沒有宗教元素。可見「靜觀」這詞語源於靜觀課程。由於種種原因,現時香港不少大衆將「靜觀」誤解為靜修的總稱。台灣的情況:佛家的其中一項修習稱爲正念(Right Mindfulness);而靜觀(mindfulness)被稱爲「當代正念」,時常直接被簡稱為「正念」。因此,當我們談及「靜觀」或「正念」時,需要耐心瞭解正在交流著的是哪種「靜觀」,哪種「正念」。
參考資料
-
Armstrong, K. (2011). Twelve steps to a compassionate life. Random House.
-
Crane, R. S., Brewer, J., Feldman, C., Kabat-Zinn, J., Santorelli, S., Williams, J. M. G., & Kuyken, W. (2017). What defines mindfulness-based programs? The warp and the weft. Psychological medicine, 47(6), 990-999.
-
Kabat-Zinn, J., & Hanh, T. N. (2009). Full catastrophe living: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, pain, and illness. Delta.
-
American Mindfulness Research Association https://goamra.org/
-
Davis, D. M., & Hayes, J. A. (2012).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mindfulness?: A wealth of new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is age-old practice.
-
Khoury, B., Sharma, M., Rush, S. E., & Fournier, C. (2015). 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healthy individuals: A meta-analysis.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, 78(6), 519-528.
